首页 >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 第331章 331军屯制度并没有想象那样好

我的书架

第331章 331军屯制度并没有想象那样好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朱元璋父子俩没有理会朱棣的狗叫。

这小子第一次进入仙境表现的异常亢奋,除了最开始有些懵逼之外。

大叫着什么中毒了,有人要谋害父皇之类的。

现在瞧见王布犁在这里,更是大叫着凭什么他在那跟仙女调情!

这种好事不叫着兄弟,真不够意思。

结果让朱棣更加大吃一惊的画面出现了,那个仙女竟然主动的宽衣解带。

她骑上去了!

“哎,不是。”

朱棣虽然没觉得王布犁这辈子只能有他妹妹一个女人,可凭啥连那个面容好,身材也好的女人,当着他们的面跟王布犁敦伦呐?

“这小子凭什么有这么好的福气!”

朱棣颇有些激动。

论关系,他们父子三人,还是他与王布犁关系最好。

如今看见好友这番享受的模样,拳头都硬了!

娘的。

这种好事都不叫兄弟一起开开眼,他自己个吃独食!

这,这他妈的叫什么事啊?

相比于朱棣的愤愤不平,朱元璋习以为常。

甚至觉得还是王布犁与仙女敦伦更加有看头。

总比这小子从高空自由落下,或者没有什么安全措施,直接徒手攀岩之类的,他们还得陪在身边实在是让人过于心惊胆战。

不是一般人,根本就不敢玩这种东西。

朱标也表示见多识广,老四他第一次瞧见这一幕,如此失态,也正常。

“靡靡之音!”

“简直是靡靡之音。”

血清方刚的朱棣根本就禁不住刺激,想要扭过头去,可那仙女也太会叫了。

他一個纯情少年,哪里见识过这种场面呐?

朱棣偷眼瞧着那仙女在瞥了一眼他父皇与大哥,见他们两个都很淡然,十分不解。

“大哥。”朱棣轻声叫了一下:“咱们就这么干看着?”

相比于父子关系,朱棣还是有啥事愿意找他大哥的。

所以在进入仙境后,下意识的询问他大哥朱标。

“那不然呢?”朱标指了指还在操劳当中的王布犁:“你难不成想要上手帮忙制服仙女?”

“没有,没有。”朱棣连忙摆手道:“我的意思是咱们只能在这里干看着?”

“咱们进入仙境都是有限制的,哪能跟这小子比啊!”

朱元璋道出了缘由,不是他们不想帮王布犁制服那个仙女,实在是他们全都被限制住了,根本就离不开周遭一丈的距离。

朱棣闻言也是开始摸索起来了,发现他爹是真的。

他们父子三人完全都被限制到了一个透明的笼子里面来了。

弥补了好奇心之后,朱棣瞧着房间里面的装饰,更是大感新奇,好多都是没有见过的。

想不到仙境当中的床榻竟然是这般大,而且看样子也很软。

主要是那仙女长得也十分带劲!

于是在朱棣羡慕的眼光当中,终于出了仙境。

待到父子三人站在大殿之后,朱棣左右瞧瞧,着实是大为惊讶。

这就是什么梦游太虚之类的吗?

太神奇了!

朱元璋瞥了朱棣一眼,盯着他:“老四,这件事你给我烂在肚子里,连王布犁那里也不许你去说。”

“啊?”

朱棣心想这种事怎么能不给王布犁沟通呢,可瞧着他爹阴沉的脸,只能躬身道:

“父皇放心,儿臣一定守口如瓶。”

“嗯。”

朱元璋这才颔首,朱标又仔细叮嘱了一番。

总之,这件事目前就只有咱们几个知道,不可轻易泄露天机,否则就不能再次进入了。

况且进入仙境这件事,总归是充满着不确定性,至今也没有寻到什么规律。

朱标也没跟朱棣说实话,免得他自己个嘴把不住门,那就十分不妥当了。

朱棣自是听他大哥的话,连连拍着胸脯保证,就算是自己的媳妇也不会说的。

“行了,还是抓紧商议一二这军户制度到底存在什么困难。”

朱元璋差人把胡惟庸、沐英等人全都叫过来商讨。

朱棣心想王布犁也能进入仙境,定然是不知道父皇他们也能进入仙境,否则在仙境当中断然不会那么胆子大。

只是这种奇遇,竟然是被王布犁给遇到了。

那他到底是怎么遇到的?

朱棣的心神完全被这件事给吸引走了,他开始仔细回忆同王布犁的所有交往过程。

王布犁除了有点本事之外,根本就没有见识过他使用什么仙法?

这小子就会做一些“投机取巧”的奇淫技巧之类的物件,什么狗屁的仙法,朱棣可以肯定王布犁他不会。

最多是一些养生的手段。

明初的军户主要来源有三种,第一就是元朝就是军籍的,到了大明仍旧是军户,不许变更、脱籍。

第二就是垛集,官府用强征的手段,把百姓变为军户。

第三就是以罪滴充军者。

洪武四年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福兴漳泉四府一次,就从民户中抽取一万五千余人为沿海卫所戌卒。

明初的卫所军队,在内地,“多是抽丁垛集”而来的,在边方“多是罪滴”而来的。

其实朱元璋并不觉得自己对待手底下的士卒苛刻。

可实际情况而言,还是挺苛刻的。

明代郡县军户,和唐代府兵制不同,明政府是没有授予他们土地的,只给他们衣粮。

而且朱元璋为了保证兵源,对于军户子弟出任官吏,考充生员之类的都有着严格的限制。

胡惟庸等人不清楚朱元璋叫来的意思,只是听天子说现如今朝廷给他们牛、工具、种子之类的,可是还有不少军户逃亡的事件发生。

咱今天叫你们来是议一议,这军户制度该如何改良,方能使得没有逃户的发生。

这帮人宁可连命都不要了都要逃走,那说明了不少的问题。

底下的官员也没有把实际的情况报到朕这里来,总之就是朕感受到了欺骗,后果很严重。

胡惟庸以及沐英等人皆是没有料到天子会突然因为这件事发难。

毕竟大家都在关心王布犁能否破获食人魔的凶手。

如今进出城都十分的缓慢,但他们也都听闻了不少人都被指认成白莲教教徒了。

大家都在揣摩陛下,会不会把这个案子也做成一件诸如空印案那般的大案,可是没少牵连人呐。

“胡惟庸,你是丞相,你先说。”

被点名的胡惟庸稍微思考了一二:“陛下,那我们是否应该先从他们逃跑的由头那里分析一二?”

“你说吧。”

胡惟庸就开始说自从魏晋屯田的军户分配土地耕种,主要是把这群人都固定在土地上,不让他们到处为非作歹,使得他们能够在长时间内保证和提供大量兵源,此后一直延续下去。

直到大明除了正军要耕种之外,余丁也要来屯田劳作。

其目的不仅是提供兵源,供应军役,而且还要从他们屯田的收获当中,缴纳给卫所,作为军饷,供应军队。

“陛下允许在营军户余丁垦荒的土地,本是永不起科的,但是有的地方就开始征收税粮,亩征粮一斗,比之民粮尤重。”

胡惟庸唠唠叨叨的一大堆,最终才把猛料给爆出来。

尤其是北方地区,田地荒芜了许就,不耕种几年很难变成熟田,若是正军上缴的粮食不够,那就只能从余丁那里获取。

胡惟庸这么一说,朱元璋就豁然开朗,全都对上了。

他本来以为是他死后才出现的这种军户制度败坏的事情,没成想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赶上了。

尽管这些年朱元璋不断的往北方运粮,以及不断有边军屯田耕种,但效果并不显著,很多时候都是赔钱维持国防的。

北方许多地方很少种田,多是种草。

大元的粮食都是要靠南方进行供应。

军屯制度的破坏,朱元璋觉得任其发展下去,这些军户逃亡事小,可是忍无可忍之下全都作乱,那事情可就大了。

平定一场叛乱所耗费的钱财要比少收税耗费的钱财高多了。

军屯制度崩溃,军饷无法解决,到了正统年间,逃亡士卒超过百万,占全国的二分之一。

自屯政废弛,畿辅、东南沿海、以至大江南北,昔皆稼穑之场,而今鞠为茂草矣。

这也是正统年间,也先寇京师,卫所军无所用,不能上军阵,为了保卫京师,开启了募兵制。

“此风不可涨。”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才开口说了一句,既然他说不能征收余丁的赋税,那就不能征收。

右相汪广洋已经从广东那个不毛之地回来了,此时再也没有同胡惟庸作对的心思。

他在一旁听着胡惟庸侃侃而谈,一言不发。

“徐达,你在北边移民近二十万,建立了二百五十余个屯田点,极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饷供应问题,伱也说说。”

徐达坐在凳子上,稍微回忆了一二:

“牲畜、耕具、种子难以自备,即使是朝廷给调拨过去,时间又长,缺口也很大。

许多地方都是靠着人力开垦,很是辛苦,误了农时,收成也少。

而且各地耕种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总是有些差异的。”

这些事情全都是工部屯田清吏司进行调拨,还没有交到各地的布政司手中。

所以尽管朝廷的工匠打造完农具后,也要从南京运往北方去。

“你有什么想法?”

徐达微微拱手道:“陛下,既然已经成立了布政司,莫不如把农具制造以及购买牲畜之事全都交由各地布政司进行就近操作,如此在时间上也能更加充裕一二。”

朱元璋点头,叫人先记下这个建议,至于后面怎么规划贪污之类的,再说其他的事。

因为南京内外的贪污腐败都不能彻底根除,尽管朱元璋已经用了不少的雷霆手段,可依旧有人胆敢伸手,更不用说天高皇帝远的地界了。

所以朱元璋对于边军那般惨样是晓得的,全都是贪官污吏所逼的。

他甚至想着让大家都读一读水浒传,瞧瞧要不是官逼民反,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的上梁山?

朱元璋可不觉得水浒传这本书会造就其他人造反,因为他看得出来罗贯中他师傅还是强调招安这件事的。

更何况历史上的宋江也并没有搞出这么大的事情,完全就是一伙贼寇。

“还有吗?”

“牛少。”

徐达给出了根本的缘由,农具南京城内的工匠们可以加班加点的打造。

可是有牛耕地与没牛耕地,完全是两种概念。

朱元璋有些发愁,耕牛是需要时间来养大的,他以前是靠着“抄家”,给屯军搞来了不少的牛。

如今这些商人们主动送钱来购买专项国债,朱元璋也没找到什么由头再抄家。

除非他们也勾结白莲教了!

当然了,这种话朱元璋并没有往外说,免得落人口实。

“日常敌军来小规模抢掠,也会损失耕牛。”徐达悠悠的道:

“最主要的是许多屯军也不会养牛,总是驱赶牛去耕地,最终累的牛倒死。”

牛越缺少,用的时间就越多。

用的时间越多,牛就越能被累死,数量变得越少。

属于死循环了。

当然了牛被累死了,必须要补买。

可屯军还没有牛值钱呢,他们买个屁啊!

难免不会发生逃跑的事情。

牛被累死光是他一个人的事吗?

属实是最倒霉的那个。

击鼓传花到他这里传不出去了。

“为了避免责罚,兴许还会有造虚册的事情发生。”

陈宁也提了一嘴,报册上未必是真实情况,很可能情况更加惨淡。

朱元璋一听这话,心情越发郁闷。

他猛然发现一件事,本来以为省钱的事情,正在越发的挖他辛苦建立起来维护大明统治的根基。

果然作为皇帝后,就是孤家寡人了。

许多事情,那些做臣子的都不会事无巨细的往上汇报。

有的时候还会报喜不报忧,搞得朱元璋以为在自己的治理下,大明比大元强上了许多。

目前看来,治理天下绝非易事。

“娘的。”

朱元璋气的差点掀桌子,见周遭人全都环顾过来,半个屁股离开凳子,跪在地上请罪。

他也就放弃了作为桌面清理大师。

这帮心腹总归是愿意说真话的。

“爹。”

朱标轻微拽了下他的衣袖,再发脾气,把大家的真话都要咽回去了。

“朕是愤恨底下的官员欺君作假之事。”

朱元璋叫众人全都起来,继续探讨有关大明军屯之事,目前看来这个制度并不是很完善。

“沐英,你也外放出去练兵,可是也见识到了屯田的事情?”

“回陛下,我在外见识到了一点。”

沐英就简单的说了就是他发现军屯子粒的征收不是很合理。

拔屯之初,军屯分地多处不能集中再一块,尤其是腹里各屯,一分屯地,分裂各处,很是零散。

不只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军田质量不一样,就是在同一分地内的土地,也很难求土质完全相同。

西乡田低水平,易于车戽(汲水灌田),夫妻二人极力耕作,可耕种二十五亩,每亩岁收八升六合。

东乡田高岸陡,灌溉困难,夫妻二人极力耕作,也不过耕种五亩,每亩岁收四升三合,都不到一斗。

就这还是北方的膏腴之地,其余卫所未必能分得到这种田地。

土地肥瘠悬殊,屯粮却是一概派征六石。

然后就会造成许多军丁逃亡。

朱元璋也知道山陕那边的土地实在是过于贫瘠,而且还容易爆发天灾之类的。

但是要想要解决蒙古人的问题,不得不在那边进行防守,而且今后朱元璋还打算控制西域地区,陕西更是要重点筹划的地方。

要不然后期朱元璋也不会派太子朱标去那边考察,是否适合作为新国都,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当然了在洪武三十五年的时候,朱棣命令五军都督府对卫所屯田进行了督促。

军屯也确实是起到了作用,尤其是在洪武、永乐两朝当中,有一小部分是熟田,但很大的全都是重新垦荒的抛荒田以及至今无人耕种的荒芜田。

再加上大明建立之前,吴良兄弟以不满五千人开辟屯田,都能与张士诚对抗十年。

这些事实更是加剧了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后大力推行屯田的政策。

听着沐英的话,朱元璋发现他身边的人对于屯田之事,都是有夸大之词,误导了他对这件事的判断。

说什么一军之田足以供应一军之用,边有储积之余,国无运饷之费。

虽然屯田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绝没有完全不用朝廷输送,要不然开中法是干什么用的?

总而言之,目前大明的军屯并没有起到朱元璋想象当中那么大的规模,而且是极度缺牛的。

可是牛从哪里来呢?

“父皇,儿臣有一计可以缓解大明缺牛之法。”

一直乖乖听着朱棣突然发声,搞得众人全都侧目看去。

毕竟老四出现在这里就很奇怪,可时间久了就把他当成透明人了,没有人注意到他。

就算是朱棣的老岳父徐达也是一心想着军屯改善之法,没空理会他这个好女婿。

此时听的朱棣出言说是有好办法,也是侧目过来。

“你?”

朱元璋下意识的想要反驳,但是一想老四将来也是当皇帝的,这种事他也处理过,兴许目前就有灵光一现的好办法呢!

“说说看。”

(本章完)
sitemap